“給孩子自由”這句口號曾帶給父母深深的震撼,也曾經或者正在改變著父母們的養(yǎng)育觀念。但是,“自由”這件事兒也讓我們糾結了很久,糾結于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 的自由?給孩子“愛和自由”是一句響亮的口號,更是父母內心強烈的訴求。只是,在我們瑣碎的日常育兒生活中,很容易掉進一些認識的誤區(qū)。檢視一下,以下誤區(qū)你有嗎?
誤區(qū)一:自由,就是帶著愛,用自己的方式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。
案例:茜茜4個月,媽媽全職在家。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茜茜媽媽的狀態(tài)——“筋疲力盡”。只要孩子有一點點動靜,媽媽立刻就抱她起來,熬到半夜不睡,睡覺必須抱著在屋里轉圈……茜茜媽媽很困惑,不是要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嗎?
解讀: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,而不是大人理解的需求
孩子需要媽媽全身心照顧,需要滿足他的各種需求,這沒有錯。只是,茜茜媽需要根據孩子的表現(xiàn)思考和判斷,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?而要提醒媽媽的是,茜茜可能失去了一些自我發(fā)展的機會,比如躺著充分伸展身體、自由探索的機會,比如自己安撫自己的能力等。
誤區(qū)二:自由,就是無條件地理解。
案例:皮皮去幼兒園,從媽媽懷里放不下去,雙腳不落地。媽媽解釋,皮皮正處在秩序敏感期,幼兒園的地板和家里不一樣,因此孩子不接受……美美和小朋友鬧別扭,生氣躺在地上不起來。媽媽一直在跟美美共情,承認她有多么生氣,大冷天躺在地上,媽媽能苦口婆心地說10分鐘……
解讀:限制了孩子發(fā)展的理解是過度的自由
在孩子的行為發(fā)展中,如果需要成人引導而成人沒有做到,這其實是對孩子的傷害。有智慧的父母,應該知道孩子在哪一刻需要我們什么樣的幫助,在適當?shù)臅r機給予恰當?shù)膸椭?
誤區(qū)三:自由就是要完全順應孩子的探索需要。
案例:在一個魚缸面前,孩子伸出手要去抓魚缸中的魚。媽媽看出孩子的意圖,正在猶豫:是在孩子手伸進水里時還是抓住小魚時干涉?但后來一想,孩子在探索呢。他想探索這個世界,想體會把魚兒抓在手中的感覺,那就讓她抓吧。
解讀:破壞環(huán)境、影響他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
這個例子隱含了“照顧環(huán)境”的概念,每個人,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,都要審視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對別的生命、環(huán)境、社會是不是有破壞性,如果有,就不能行使自由和權利。
誤區(qū)四:自由,就是要有強勢的自我主張。
案 例:亮亮媽媽對孩子比較放手,平時很少限制亮亮的探索。所以4歲的亮亮,非常有主見,做事情也很專注,這讓亮亮媽媽頗感欣慰。但是最近亮亮和小伙伴起沖突 的概率陡然上升。仔細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亮亮非常喜歡控制別人,在沙坑里指揮這個去干這,那個去干那。小伙伴想去滑滑梯,他居然不讓!
解讀:自由首先是平等,控制別人的自由不是自由。
可以想像,亮亮在家里可能不僅擁有探索的自由,還擁有隨時支配身邊人的自由,家里人對他的要求可能隨時待命。所以亮亮認為,一切都盡在我的掌握中。在一定的界限內,不過多限制孩子是對孩子發(fā)展有利的,但自由首先是平等,對別人施與權威,這不是真正的自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