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為什么假冒偽劣的產(chǎn)品在中國層出不窮?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國人在食用毒豬肉、毒大米和毒奶粉?因為這些產(chǎn)品價格低廉,他們微薄的收入只能去消費這些假冒偽劣產(chǎn)品。

【編者按】想要一架真正的飛機,毫無疑問是奢侈的夢。但是你能想象要一雙白色球鞋也是一個難以達成的夢想嗎?可能你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時代,但事實上,這就是當下中國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各自想要的兒童節(jié)禮物�!拔覀兓钤诰薮蟮牟罹嗬铩保@就是中國的現(xiàn)實。 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,這兩個生活在同樣時代里的孩子,他們夢想之間的差距,讓人恍惚覺得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歐洲,另一個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歐洲。 三十多年前,也就是文革后期,我還是一個中學生,當時男生和女生之間是不說話的,雖然非常想說話,可是不敢說,就是愛慕對方,也只能偷偷地用眼睛看看而已。也有膽大的男生悄悄給女生寫紙條,而且還不敢寫上明確示愛的句子,都是一些指鹿為馬的句子,比如要送給對方一塊橡皮一支鉛筆之類的句子,來傳達愛 的信息。接到紙條的女生立刻明白那小子想干什么,女生普遍的反應是緊張和害怕,假如紙條一旦曝光,女生就會深感羞愧,好像她自己做錯了什么。 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,中學生談情說愛早已在心理上合法化,在輿論上公開化�,F(xiàn)在的女中學生竟然是穿著校服去醫(yī)院做人流手術,媒體上曾經(jīng)有過這樣一條 消息,一個女中學生穿著校服去醫(yī)院做人流手術時,有四個穿著校服的男中學生簇擁著,當醫(yī)生說手術前需要家屬簽字時,四個男中學生爭先恐后地搶著要簽名。 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?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中國這三十年創(chuàng)造了舉世矚目的經(jīng)濟奇跡,三十年的年均經(jīng)濟增長9%,已經(jīng)成為世界 第三大經(jīng)濟國,可是在這個光榮的數(shù)據(jù)后面,卻是一個讓人不安的數(shù)據(jù),人均年收入仍然在世界的一百位。如果以每年收入只有600元人民幣計算,中國的貧窮人 口有三千萬;如果年收入增加到800元人民幣,那么中國的貧窮人口達到一個億。這兩項應該是平衡的經(jīng)濟指標,在今天的中國竟然如此的不平衡。 改革開放30年來,中國城鄉(xiāng)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有被縮小,反而拉得更大。2007年城鄉(xiāng)居民收入差距之比擴大到了3.33∶1,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人民幣,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(xiāng)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。 為什么假冒偽劣的產(chǎn)品在中國層出不窮?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國人在食用毒豬肉、毒大米和毒奶粉?因為這些產(chǎn)品價格低廉,他們微薄的收入只能去消費這些假冒偽劣產(chǎn)品�?梢赃@么說,正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貧窮人群的存在,假冒偽劣產(chǎn)品才能在中國暢通無阻。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、人口眾多、經(jīng)濟發(fā)展不平衡的國家,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,東部地區(qū)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樂了;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,中部山區(qū)外出打工的人,在回家過年時,給鄉(xiāng)親帶去的禮物是可口可樂,因為他們的鄉(xiāng)親還沒有見過可口可樂。 社會生活的不平衡也會帶來夢想的不平衡,幾年前CCTV在六一兒童節(jié)期間,采訪了中國各地的孩子,問他們六一的時候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么?一個北京的男孩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飛機;一個西北的女孩卻是羞怯地說,她想要一雙白球鞋。 兩個同齡的中國孩子,就是夢想都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。對這個西北女孩來說,她想得到一雙普通的白球鞋,也許和那個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飛機一樣遙遠。 其實很多年了,我們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。我為什么寫下了《兄弟》?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說,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,那是一個精神狂熱、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;后一個是現(xiàn)在的故事,那是一個倫理顛覆、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。文革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,好比是歐洲的中世紀和歐洲的現(xiàn)在。一個歐洲人活四百多年才能經(jīng)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,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(jīng)歷了。應該是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,現(xiàn)在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。 北京和西北這兩個孩子夢想之間的差距,顯示了兩個極端,可以說和我舉出的第一個例子的差距一樣巨大,三十多年前的女中學生和今天的女中學生是另外的兩個極端,前者顯示的是現(xiàn)實的差距,后者顯示的是歷史的差距。歷史的差距讓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(jīng)歷了歐洲四百多年的動蕩萬變,而現(xiàn)實的差距又將同時代的中國人分裂到不同的時代里去了。前面說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,這兩個生活在同樣時代里的孩子,他們夢想之間的差距,讓人恍惚覺得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歐洲,另一個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歐洲。 這就是今天的中國,我們不僅生活在現(xiàn)實和歷史的巨大差距里,也生活在夢想的巨大差距里。 最后,我要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來結束這篇文章。這是發(fā)生在中國南方某個城市里的故事,在林立的現(xiàn)代化高樓和商場里人頭攢動的繁華景象里,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被綁架了。兩個綁架者身無分文又毫無經(jīng)驗,所以很快就被警察捉拿歸案。兩個綁架者在索要贖金的時候,沒錢去買盒飯,其中一個出去借了20元人民幣回來,買了兩個盒飯,一個盒飯給小學生吃,另一個盒飯兩個綁架者分著吃。獲救的小學生告訴警察: “他們太窮了。” 作者簡介

余華,中國當代著名作家,浙江海鹽縣人,祖籍山東高唐縣。他是目前在國際文壇聲望最高的中國作家之一,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。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說《十八歲出門遠行》《鮮血梅花》《一九八六年》《四月三日事件》《世事如煙》《難逃劫數(shù)》《河邊的錯誤》《古典愛情》《戰(zhàn)栗》等,長篇小說《在細雨中呼喊》《活著》《許三觀賣血記》《兄弟》,作品已經(jīng)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。也寫了不少散文、隨筆、文論及音樂評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