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年,在農(nóng)村,遇上哪家有紅白喜事,那一定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兒!主人家都會大張旗鼓,備上好酒好菜,請親朋好友齊聚一堂。那時候,感覺吃的不是酒席,是那個幸福的氛圍和那股熱鬧勁兒。搭棚子,砌爐灶,架案板 這個時候,自家的廚房顯然太小太小~~必須搭建一個露天”廚房“才能伸展手腳。那時候,幾乎每家每戶都油桶爐子,易搬放,擋風(fēng),導(dǎo)熱快。其實最早的時候還是泥巴灶,后來有了青磚、紅磚之后,人們才開始用磚頭砌一些臨時的灶。燒木柴,那火叫一個旺呀,弱弱的問一下,有小伙伴趁那個機(jī)會烤紅薯或土豆的嗎? 由于菜太多,通常都會架塊木板或者拼幾張桌子,充當(dāng)廚房操作臺。 而且菜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,開席的時候直接端上桌。唉。這種壯觀的場面只怕今生再也難得一見。準(zhǔn)備鍋碗、桌椅。 其實在那個年代,在農(nóng)村,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是這種超級大的鍋。但是一家頂多也就2-3口,這個時候就必須去其他人家里借來用。不得不說,那時候農(nóng)村人把那種互幫互助,充分利用資源的美德真是發(fā)揮的淋漓精致。 那些年,很少人出去打工,基本都在家種田。所以,人人都干體力活,成年人吃飯都是用大碗。而且農(nóng)村辦一次酒席,得要好幾百個碗,所以,這個也得是到村兒里把各家各戶的碗盤集中到一起。一桌八個人。“坐席”的時候按照輩分來區(qū)分位置,有的地方稱一席(上席)、二席……有的地方稱主席、陪席…
|